不可能人人都是牛娃,那“普娃”怎么办?
今天一早,我坐在海淀的咖啡厅里,等着一家媒体的采访,同时也等着中午花生放学,下午我要陪他去做最后一次牙齿矫正——他刚考完期中考,总算有点时间去看牙。
(自从新书《上岸》上市,反响强烈,每天都排满了媒体的采访,这篇《第一财经》的采访已经见了报)
我喝了一口拿铁,打开电脑,刚写下一个标题《一年级就集齐语数英创新班的牛娃,家长都做了些什么?》,突然想起,最近事情太满,除了没时间写文章,连公号后台留言都有一两天没看了……
比起写文章,回留言我更重视,重要性甚至排在写文章前面。每天晚上回不完的,早上起来先接着回,然后再开始写文章,经常是,一回一两个小时,写文章的时间都不够了……
布丁妈说:我看好多公号都不大回留言的嘛,你怎么几乎每条都回?
我说:几十万是一个数字,然而每一个数字后面,都站着一个活生生的人、一个家长、一个妈妈,她有疑问、或者想和我交流,却得不到答复,等在那头,一想到这幅画面,我就挺焦虑的……
布丁妈又问:那你这么多粉丝,回得过来吗?
是呀,尽管我拼命去回了,有时候还是会漏掉很多留言,加上我是个人公众号,还没认证过,后台显示的留言是有期限的,留给我回的时间更短,只有48小时。这都是什么设计呀,太没人性了,不是欺负我这种没公司的人嘛……
言归正传,这时,我看到这样一条这样的留言:
其实,说“渣娃”,在语文里属于“夸张”的修辞手法,这位读者表达能力特别强,因为写个“普娃”容易被淹没在一堆留言了,而“渣娃”这两个字却扎到了我的眼睛,也刺到了我的心。
结果就是,我默默地关上了上一个文档(也不是不写了,下周再接着写,毕竟有很多值得普通人借鉴的地方),重新建了另一个文档,写了这篇文章。
很多家长买了我的《上岸》,认为花生是一个牛娃,要让孩子向花生学习,自己也要向我学习,说实话,我是比较惶恐的。
(我的新书《上岸》,京东和当当有售,京东上独家赠品——我的幼升小、小升初清单。)
因为,我心里深深地清楚,花生没这么牛,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普娃:智力既不超群,也没突出的天赋和特长。如果说他有什么长板,可能也就是“没有特别短的短板”,各科比较均衡。
在申请六小强的过程中,花生也没什么拿得出手的特长,也缺少闪亮的证书,好不容易拿下个迎春杯(奥数四大杯之一)吧,还是个“鸡肋”二等奖。
那最后他是靠什么“上岸”的?就是靠语数英均衡,才在选拔考试中排到了最前面。
而中考要考察的学科更多,虽然新中考改革有了四选二(生物和化学选一门高的计入,地理和历史选一门入),然而这四门还是都要考的,加上体育,就变成了10门——语数英政物史地生化+体育,最近又要改,据说还要加上一门美育。
当然我们可以说孩子的负担加重了,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,风险也分散了,不是一门学科定终身,那些各科均衡的孩子会更具优势。
不管从中国式考试的设计,还是我和花生的成长经历来看:
其实,成为学霸,不要求孩子拥有碾压别人的长板,只要孩子没有明显的短板,孩子也可以超过大多数人。为此,我还专门写过一篇《“普娃”的学霸之路,我有一个实操策略》。
那么还是有人会问,你刚才说的是普娃,那我的孩子真的是“渣娃”,就是学不好怎么办?
其实,我们对牛娃、普娃和渣娃没有特别明确的定义,所谓的“牛”、“普”、“渣”都是比较出来的。
你们认为花生是牛娃,花生却认为和班上各科全A+的学霸比起来,自己很“渣”;你们认为自己的孩子是“普娃”,没准和边远地区的孩子比起来,可能就是人家眼里的“牛娃”了。
而且,我们现在说的“牛娃”和“普娃”,还主要看学习。没准一个孩子在学习上是“普娃”,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却是“牛娃“;一个孩子在学习上是“牛娃”,在生活自理做家务上却是个“渣娃”。
孩子的类型也不是静态的,而是会发生变化的。
从时间维度来看,普娃和牛娃会相互转化,普娃可以通过努力变成牛娃,牛娃如果不好好读书也会变成渣娃。
从世人眼光来看,如果说花生没考进六小强那他就是“普娃”,靠着八分努力两分运气上了岸就摇身一变成了“牛娃”——
其实花生还是那个花生,只要努力过了,即使没上岸,他内在的实力也不会减少一分一毫,变化的,只是社会的评价。
昨天,澎湃新闻发布了对我的专访,这个主题略微严肃和学术,叫做“教育内卷”。
记者采访过《我是个妈妈,我需要铂金包》的耶鲁人类学博士作者,和《爱,金钱和孩子》的美国经济学家作者。
她问了我一个问题:如果花生没有上岸,你会怎么看待这件事情,然后你还会不会写这样一本书呢?
我的回答是:我觉得我也会想写这本书,但是很有可能就没人看了……
当然,世界上真的存在一部分不适合学习的孩子,也就是怎么也学不好的,有生理因素也非生理因素。然而,他们也是有出路的,就是差异化生存,这个我在澎湃新闻里的采访里也有提到,还讲了“退出机制”,以后也会再写文章分享。
其实,在这个社会上,占绝大多数的还是普通人。普通人不需要个个都追求成为一个牛人,而是做到自己的最优。
花生不管上不上岸,其实对我们来说过程都是一样的,只是阶段性的结果不一样。即使小升初受挫了,我们还得努力,我们该做的事情还得做。
虽然成功会有偶然因素,但从大概率来说,一个人的实力,包括他做事的态度,是可以通过努力积累的,不会因为这些阶段性的成果而改变。
有一句英文格言我很喜欢,翻译成中文大概是:“优秀不是成为人群中最牛的一个,而是成为更好的自己”,如果我们不是时时刻刻拿孩子和别人家的“牛娃”相比较,而是和他过去的自己相比较,看孩子是否发挥了自己的潜能。那么,即使教育的某些显性回报看起来不如从前——比如上名校,但隐性回报还是很可观的,决定了孩子可以达到的成就和高度,还有人生的幸福感和充实感。
这,才是努力的意义,这,才是教育的意义。
花生妈的小纸条
今天坐在咖啡店一下午,写下了这两千多字,迫不及待想听听你们读完后的感受。请大家留言说说:“如果你家有个普娃,你会做哪些努力?”我会选三位朋友送出价值599元的经典童书——《法国巨眼丛书》。《法国巨眼丛书》
周日我会发布中奖结果,欢迎大家踊跃发言
更多文章,请长按二维码
↓↓↓无论你是点赞还是点“在看”
我都会很开心,感恩有你!